近日,廣西大学纳米光子学团队在高效環保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Highly efficient and eco-friendly green 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 through interfacial potential grading”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論文的第一作者爲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畢玉和,通訊作者爲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教授曹盛、趙家龍,資源環境與材料學院教授鄒炳鎖,以及蘇州星爍納米科技有限公司博士王允軍。我校爲論文的第一單位及通訊單位。
隨著顯示技術的快速發展,量子點發光二極管正成爲下一代高性能顯示應用的有力競爭者。近年來,出于環保需求及大規模商業化的考量,無重金屬的環保型量子點發光二極管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盡管環保型紅色和藍色量子點發光二極管已取得顯著進展,但綠色量子點發光二極管仍面臨技術瓶頸,主要挑戰在于其非輻射複合率高,特別是俄歇複合效應,導致量子點發光二極管的外量子效率難以突破20%,嚴重制約了商業化進程。
針對這一難題,結合廣西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優勢,該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高效的環保型硒化鋅碲(ZnSeTe)量子點發光二極管制備技術,重點研究ZnSeTe量子點的界面勢能結構對發光性能的影響。通過精確調控界面勢能梯度,有效降低晶格應變及結構缺陷,從而顯著抑制非輻射複合過程,尤其是俄歇複合。
研究表明,采用界面势能优化策略的ZnSeTe量子点制备的绿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在高亮度5963 cd m-2下,实现了21.7%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并在5.4 V驱动电压下达到了52040 cd m-2的最大亮度。这一研究大幅提升了環保型绿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性能,揭示了界面势能调控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键关系,为高效環保型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廣西有色金属资源的高值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據悉,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西科技項目、廣西“納米光子學材料與技術”人才小高地等項目資助,以及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平台提供的技術與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