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買的沒有賣的精,賣家都是套路。其實,消費者自己的選購,又何嘗沒有“內在”的套路和長期的習慣。——尤其是彩電這種科技産品,從不同的關注點出發,消費者首先會被自己的慣性習慣舒服:商家的套路,也只不過是在對消費者習慣進行“針對性優化”而已。
不同選購思路,形成差異化選購結果
一台電視機産品,至少擁有“技術特色、品牌、價位、曆史銷量、新品”等等幾個方面的“不同特征”。消費者在選購的時候,不會准確的對這些不同方面的特點“完全理性”的加權分析:反而,很可能以某一特征爲主導,來安排自己的消費過程。
例如,一部分消費者很在意産品的價格,他們優先確定好自己要選擇3000元(假設)上下價位的産品。同時,也只在這樣價位的産品中比較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技術特色等等。這是典型的價格理性消費主義。但是,在價格上理性之後,未必就會在其他方面理性:比如,最終的選擇變成了,只選擇某一價位某兩個品牌的産品。——消費上的品牌依賴,本身是以感性爲前提的。
另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更在意某一個“技術特征”。如一定要選擇75英寸的産品。在此基礎上,再去思考價位問題。高度技術敏感的消費者,可能可以爲一個技術標准産品的價格下降,等待一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這種在乎技術特點,看似是理工派的理性,但是如果技術熱過頭了,那就是另一種感性主義。
還有一種消費者,自己認爲自己是“沒有預設立場”的。他們優先選擇,銷量高的價格段、銷量大的品牌、銷量靠前,評論打分接近滿分的産品——就是“下館子,找人多”的這種思路。實際上,這是一種消費行爲模擬,其背後邏輯是通過跟隨大多數,避免掉進選擇誤區。雖然表面看,其選購沒啥條件,但是實質上是“內在條件邏輯體系最複雜和嚴謹”的類型。
更有一種消費者,他們對産品某一方面的特點存在“難以抑制的熱情”。典型的,如只選購某一個品牌的産品——即品牌粉絲;或者只選購最新的産品、選購旗艦産品。特別是,當一些消費者只選擇某一品牌産品時,可能去遷就一個品牌的“低價位”産品,進而落入“非最優”産品陷阱。
相比之下,優先選擇新産品的消費者,大多數時候産品質量品質,不會有問題。只不過,價格一定會偏高一些。當然,如果不知道哪些是新産品,還要選購新産品,也可能爲銷售員,用“雖然新、但是低端新”的産品給套路到:低端産品也會上新,不過一般不會出現在發布會上——偷偷上新的産品,難免技術配置上“不新”、甚至“落後”。
總之,“技術特色、品牌、價位、曆史銷量、新品”五個方面,最在乎那個、最不在乎那個,可以爲消費者“畫像”。也就構成了彩電選購的主要類型。依據最在意的方面看,大致分爲5大類型的消費選購行爲,其實都逃不過“商家”的套路。
針對消費選購的特點,商家卡位營銷
了解了消費者選購彩電産品的特點,也就可以理解商家營銷的基本套路。比如,拿最近的小米電視新品發布會講,就很有典型性:
第一, 小米对自己的产品与索尼进行了PK。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答案很简单,索尼是国内高端电视选购的第一品牌选择——掐准以品牌选择为第一位的消费者,告诉这些消费者,“我小米的可能更好哦”。最弱的消费市场应答也应该是:小米去PK索尼,即便不如索尼强悍,至少也不会太弱。即获得与索尼之下的品牌同等分量的良性认知。典型的“法其上得其中”。
第二, 小米彩电现在一个弱势是线下渠道力比较弱一点。这时候,就必须努力通过线上,打造透明化的技术买点。PK恰是实现这一点的重要方式。通过透明化,可以针对线下销售过程中,竞品可能的“夸大和不实”宣传,打预防针。
第三, 更为重要的是,小米采用了田忌赛马的策略。即通过自己的价格优势,和定位政策,实现产品突出的性能竞争力表现。尤其是小米电视ES2022版本,直接对标索尼“没有分区背光”的产品,实现了“价位优势+性能优势”的双轮营销。
無論消費者最在意的是性能、價格,還是品牌,小米的營銷都能找到‘套路’來針對特定消費者的市場需求”。當然,這並不是說,小米的PK就是“天然的全贏”的局面:例如,索尼彩電的主打技術是“畫質處理器”,小米的PK中就“很好的避重就輕”,不和索尼全面PK這一點。
即,所有的營銷都是“發揮長處”,至于短處,王婆賣瓜沒有“自揭自短”的道理。套路的精髓就在于“沒有一分是假話、都是真貨”,只不過可能“不夠全面”而已。這種打法也非常符合消費者選購的時候,總有“優先”維度的市場需求。
每一輪新品都是精心設計的‘心理戰’。”這一點考驗著彩電消費市場的每一個消費者。那麽消費者如何在“話術、心理技術、包裝”之中,不入圈套呢?答案就在起點上。即消費者需要堅持理性選購,需要保持對自己需求的清醒認識。——看透廠商不容易,那麽就通過看透自己,避免買到不符合自己需求的産品。
只要消費者能夠對自己“卡准位置”,那麽商家的精心策劃的套路,就成了消費者選購適合自己産品的幫手。這其實就是“主動權”的問題。尤其是今天,電商市場異常發達、産品消費過程和相關信息高度透明、線下銷售員傳統式的忽悠,誇大,诋毀言語,作用範圍越來越小,簡直就是“理性消費”的最好時代。
所以,無論消費者的彩電選購類型是什麽,“技術特色、品牌、價位、曆史銷量、新品”這些因素最在乎哪個維度,關鍵的就是要把“商家的營銷”變成自己“選購的資源”:通過看懂商家的卡位和針對性,並找准自己的需求,進而實現選擇到理想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