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員李嘉明指責電視收費亂象的短視頻,再次成爲行業熱搜。李嘉明稱,花高價買的電視看不了,打開全要收費,並稱自己已三年不看電視。
對此,網友戲稱:演電視的都不看電視了,難怪現在電視機賣的差。據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彩電銷量已經從2016/2017年的5000萬台以上高峰,回落到2021/2022年的3900萬台左右,市場萎縮近四分之一。
看電視的少了,自然買電視的就少了
爲啥現在彩電消費量逐年下滑呢?特別是在2022年,彩電行業曆史性的大跌價之中,也僅僅推動了彩電消費2%的增幅,國內彩電市場依然處于十余年市場底部呢?
答案來自多個方面。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演員李嘉明指出的“彩電真的難用了”。對此,可以總結爲幾個方面:第一是,彩電智能化後功能日益複雜,給消費者看電視、找內容帶來了更多繁瑣的障礙。雖然彩電也開發了語音找內容等功能,但整體效果差強人意。
第二是,智能電視的廣告加載問題。傳統電視機只有電視台的“內容間”廣告。這些廣告在制作的精美程度、內容長度和“內容間爲消費者提供休息空隙”等方面,還是比較友好的。但是智能電視時代增加了1.電視品牌的開機廣告、2.IPTV或者OTT業務平台的廣告、3.網絡內容商的廣告。且很多廣告制作粗糙,視聽觀感極差,顯著影響了産品應用體驗。
第三是內容收費問題。目前消費者反應的彩電的內容收費問題主要有四個類型:1.互聯網內容收費,每個互聯網平台都需要一個VIP付費;2.單一內容平台嵌套收費,即不同層級的VIP收費,消費者不是夠購買了一個基礎VIP就能享受所有服務;3.跨終端收費,即內容平台的VIP在手機端、電腦端、TV端需要各自繳費;4.信號服務商的收費,如IPTV費用、數字電視費用等等。有網友調侃,如果32/43英寸電視,將主要內容平台的各種費用交齊了,各種VIP下來的一年花銷比這台電視機都貴。
第四則是智能電視自身硬件性能問題。智能電視在OS的安卓版本叠代和CPU的算力與終端性能叠代上都落後于智能手機等産品,更無法和PC産品的算力比較。同時,智能電視在存儲能力上,也不適應于“大視頻”爲主的應用模式,存儲力不足爲産品常態。這些硬件性能不足,往往在入門機型、老舊機型上,形成應用的“卡頓”效應。對比而言,一台高端智能機頂盒可能需要千余元,而一台32英寸智能電視不過六七百:這樣的智能電視運算性能可想而知。
第五是,智能電視不適合老年人應用。一方面是,老年人對複雜的智能産品的使用、維護不夠熟練;另一方面則是,電視機智能界面在顯示上字體、排版等不適合老年人。現階段的智能化成爲老年人看電視的障礙之一。
在以上種種“難用因素”之下,結合近年來視聽娛樂多元化趨勢明顯,手機視頻、投影大屏、電影院觀影、各種遊戲娛樂、PC端娛樂等搶占了彩電的衆多剛需,進一步壓縮了中青年人群對電視機的需求。曾經有研究數據顯示,目前電視機的經常使用者中一半以上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
本就有替代品競爭、視聽多元化趨勢的壓力,電視機的體驗又令人不爽——兩者疊加也就難怪“電視演員都不看電視了”,電視機銷量下降也就有情可原。事實上,目前很多消費者購買電視的第一理由已經從需要看電視,變成了“客廳不做電視牆做什麽”這個問題,更多的電視成爲擺設兒,顯然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爲啥就不能有一台“簡單”的電視
“我就是想簡簡單單的看看電視台內容,打發時間;而不是想用一個比公司辦公電腦安裝的功能還要複雜的設備,卻比拼IT技術!”有網友提出了這樣的産品期望。
從技術上講,一台擁有好的畫質、好的音響,直接連接機頂盒信號的電視機,並沒有困難。但是,從商業模式角度看,自2000年後,彩電企業就在爲彩電“做加法”:從最開始的多媒體電視、USB流媒體播放,到目前智能電視,其功能比手機、PC並不少的狀態,電視機的“附加功能”日益臃腫。
在這期間,彩電企業亦發明了很多新的盈利方式:例如開機廣告、內容平台入住的收益分成等。同時,比拼內容豐富性、定制的內容聚類,乃至于CPU和內存,也成爲了彩電企業的宣傳方向之一(只不過,在産品宣傳中,彩電廠商一般會有意識的忽略內容的收費問題,並忽視這些APP形成的功能是隨時可能改變的這一事實)。
“彩電技術飽和與過剩下,彩電企業創新的方向就是智能化。”行業人士表示,今天彩電業專注智能創新,一方面是對顯示技術飽和下,産品競爭力的“令類”打磨;另一方面,則是今天智能電視還在創新路上,距離最終的技術形態産品有不小的距離——這裏面的半成品效應,必然影響産品體驗,但是,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呵護産品創新進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強調,智能化下不好用的不僅是彩電:數字機頂盒、IPTV機頂盒都已經智能化,OTT盒子也是智能産品——即便有極簡功能的電視機,連接這些盒子的時候,還是會出現智能電視一樣的“廣告、付費、硬件性能卡頓、內容複雜、老年人不適應”等等問題。
這些觀點結合在一起,似乎演員李嘉明反應的問題已經成爲“無解”的問題:電視廠商必然不願意爲彩電做極簡化、返璞歸真式的減法,那樣會導致收入環節減少、産品價格下降、市場差異化層面減少。但是,在電視機不好用的前提下,彩電消費自身必然受到抑制。彩電市場總規模必然因此減少。——兩者比較,電視企業是從中賺了,還是賠了,這筆賬需要好好算一算。
對于消費者而言,透明化的産品、可選擇的産品是基本權利。的確有消費者需要高端智能電視,那麽彩電企業就要提供,運算能力強大、系統版本先進、存儲平台足夠的産品,去滿足這種需求。也有消費者就需要一個大屏顯示器、一個音響系統,相應企業也應該有這類樸素的彩電品類。同時,更多消費者已經有了智能盒子,他們需要的彩電也僅僅是“視聽功能”載體,而不是複雜的功能大雜燴。……
筆者認爲,在真正認真研究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做差異化和精准化,比一味的堆砌有用沒有、好用不好用的衆多功能,要更能開發市場的潛在需求,推動彩電消費回歸“核心功能”競爭的健康發展軌道。
綜上所述,演電視的演員都不看電視了,這是彩電産品最大的諷刺、是給今天彩電行業發展模式的當頭棒喝。在這樣的諷刺之下,彩電行業應該讓頭腦清新起來,回到“爲消費者切身需求服務”的使命上來。同時,智能技術的各種進步固然是好的事情,但是消費者應該可以選擇不同品類的産品:智能技術應該創生更大、更豐富的産品類型空間,而不是成爲獨木橋式的唯一選項。